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正文
教院资讯||名校名师进课堂系列活动:王丽校长嵌入式课堂——破解《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中的尴尬
2024-11-25 20:08  

2024年11月19日,榆林学院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本节课由榆林市高新小学原校长王丽主讲,主题为“破解《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中的尴尬”,旨在帮助小学教育专业的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一重要规定,为未来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下午2时20分,本节课在榆林学院的二号教学楼203教室准时开始。王老师以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深刻的见解,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

一、教师管理现状:体罚与惩戒

课堂伊始,王老师首先介绍了当前中小学教师管理的现状。他指出,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家长和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学生管理和惩戒方面。

王老师提到,过去,一些轻微的惩罚手段如罚站、打手板等,在家长眼中或许还能接受,但如今这些行为都极易引发争议和投诉。因此,教师们在教学管理中变得愈发谨慎,甚至出现了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这种局面无疑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惩戒规则解读

针对上述问题,王老师详细解读了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则》的发布为教师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依据,使得他们在实施惩戒时能够更加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规则》也强调了惩戒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注重育人效果、客观公正以及选择适当措施等。

三、《规则》 实施中的尴尬

王老师指出,尽管《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为教师们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不少尴尬和挑战。

第一,尺度难把握,《规则》虽然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行为性质来判断应采取何种程度的惩戒措施。

第二,家长不配合,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惩戒一概否定,当出现纠纷或摩擦时,时常采取非理性方式进行过度维权,从而导致教师“不敢管”“不愿管”的教育惩戒缺位现象。

第三,社会不包容,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教育惩戒的偏见和误解,认为惩戒就是对学生的惩罚和打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种社会氛围使得教师在实施惩戒时更加谨慎和畏手畏脚,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

四、破解尴尬,家校社发挥作用

对于《规则》实施中遇到的尴尬,王老师指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惩戒规则,提高公众对该规则的认知度和理解度。通过媒体、社区、学校等多种渠道进行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这一规则的实施。

其次,倡导教师采取鼓励与惩戒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既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也要对不当行为进行适当的惩戒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最后,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等极端教育方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这次嵌入式课堂活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不仅加深对《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理解和认识,还获得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技巧和管理方法。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在基础教育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闭窗口